- 2012-10
- Cheers雜誌111期
- 作者:陳怡伶
圖片來源:廖祐瑲
2012年6月,誠品書店在香港銅鑼灣開幕,其中,跟著飄洋過海,被誠品指名介紹給香港消費者的台灣品牌之一,是阿原肥皂。
阿原肥皂外觀粗糙不規則,包裝也不花俏,每塊肥皂最貴可賣到350元。除了站穩台灣手工肥皂市場龍頭,更讓日本人愛不釋手,在大陸甚至出現仿冒品,而馬來西亞、新加坡也有忠實消費者。
一塊外表樸實的手工肥皂到底有何魅力,可創造出每年上億元的市場?
40歲沉寂再出發,為手工肥皂翻身
原本未成氣候的台灣手工肥皂市場,因為阿原肥皂的出現而帶動發展,相關書籍琳琅滿目,坊間強調「手工」、「純天然」的肥皂,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
從跆拳道奧運金牌國手轉投入手工肥皂製作已9年的陳怡安分析,在目前的手工肥皂市場中,台灣自有品牌賣得反而比歐美進口手工肥皂還好,這2、3年更吸引不少人加入。
為原本沒落的傳統肥皂,找出一片藍海的靈魂人物,就是阿原工作室創辦人江榮原。
其實10年前,江榮原是個「宅男」。整天窩在家裡研讀佛經、鑽研草藥,書房裡堆滿自製的手工肥皂,有空時就帶去有機店寄賣,賺些生活零用。
「人生沒有什麼好轉彎時,我乾脆向後轉,」江榮原這麼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。也因為這段找尋自我、回歸樸實生活的經驗,才創造了阿原肥皂。
什麼樣的際遇讓他放棄一切向後轉?江榮原形容自己40歲以前是「開德國車」、「西裝要有袖扣」、眼光與品味要藉由名牌加持的廣告人。
當時他負責籌備一場場選舉造勢活動、跟在地樁腳搏感情,人脈廣闊,好不風光。但是長期工作壓力過大,引起皮膚嚴重過敏、加上對政局失望,他決定在家休息,做肥皂自用。沉寂3年後,才跟也是中年失業的兩個弟弟江榮華、江榮泉一起創業,2005年6月,阿原工作室正式成立。
江榮原回憶,當時他告訴最親密的廣告戰友,自己在做手工肥皂。對方回應:「那是DIY的東西,可以變成商品嗎?」這句話也點出那時手工肥皂市場未成熟的現實。
就像其他想創業的人一樣,第一步總是踏的特別艱辛。江榮原手邊缺乏資源,品牌「阿原肥皂」也沒有知名度。剛開始,他沒有辦公室,工廠則是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20坪水泥平房,只有3位在地人員工。
初期,為了不讓員工擔心,江榮原堅持每天開工做肥皂,一旦肥皂擠滿了工廠,他跟弟弟則假裝有新訂單湧進,將一箱箱肥皂往家裡搬。「或許是愛面子吧!我當時住在沒有電梯的5樓公寓,腰就是在那時候受傷的,」江榮原回憶起這段創業艱辛,淡淡的一笑置之。
用台灣草藥風情打動人心
資金有限又沒有行銷預算,後來真正讓阿原肥皂崛起的關鍵,是擁有好產品,以及使用在地原料、生產、人才,強調手工、樂活的品牌故事。靠著口耳相傳,逐漸打開知名度。
「一切本土化」,是阿原肥皂最核心的品牌主張。它強調以台灣本土草藥為素材,像是常見於山坡的魚腥草、田間的左手香、以及民間常用的艾草,都是原料。
除了全台走透透,尋找原料供應商,要維持品質穩定,江榮原乾脆「為了喝牛奶,自己養一頭牛」,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承租土地種植青草藥,並引山泉水涵養土地。經過18道工序、費時45天冷製法完成的肥皂,強調過程不用機器裁切,完全由人工製作、包裝。
既然強調天然、純手工,阿原肥皂一開始選擇在有機商店販賣。從上市第一天賣1個,到一週後第一批貨60個熱銷;2年後,阿原肥皂已在台灣100多間有機連鎖商店販售,營業額達4,000萬元。
進入百貨專櫃,則是阿原建立品牌知名度的里程碑,當中的轉捩點在2007年。
「本土」、「台灣味濃」,是阿原肥皂給人的印象,江榮原憑藉過去操作廣告、在地選舉的工作經驗,把阿原肥皂定位為「台灣青草藥手工肥皂」,除了有東方色彩,更包含台灣本土民間風情,因此吸引了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的注意,得以進入臨時櫃販賣。
總經理江榮華說,他們原本打聽到在誠品設臨時櫃,至少要有每月營收16萬元的績效,有點擔心。但一個月後,阿原肥皂竟然賣出40多萬元,讓他們信心大增,也因此後來正式在台北誠品信義店開幕,與其他國際品牌平起平坐。
「我們根本沒有銷售人員,所以只好請在金山做肥皂的忠哥、忠嫂臨時跑到台北幫忙,」江榮華回頭看,也許是當時每個人身上流露出的質樸憨厚感與現場的手工肥皂相映,反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。
走入百貨做「有指紋」的精品
阿原肥皂初期定價已經高於普通肥皂的4、5倍,江榮原有他的思考策略:「既然國外可以有LUSH、歐舒丹,為何台灣不能有阿原肥皂?」
成功打進百貨專櫃,江榮原更堅信決定走品牌之路是正確的,也慶幸在借貸度日、發不出薪水的時候,沒有改做代工,或讓大集團資金進入。
站穩百貨專櫃,讓阿原肥皂從只有4人的工作室,開始進入企業化經營。除了在誠品銷售,並陸續獲得涵碧樓等五星級飯店的青睞,成為客房備品。
從金山鄉間的小工廠一路成長,阿原肥皂的成功,為其他微型創業者帶來不少正面激勵的能量。但是,隨著業績成長、企業變大,如何堅持品質與初衷,是江榮原首要面對的棘手問題。
為了塑造品牌故事,江榮原認為,重要的不是「減少成本」,而是要「品牌加值」。
當阿原肥皂進軍誠品書店及五星級飯店後,江榮原便開始重整通路,收回和品牌形象不符的經銷商授權,並加強前線銷售人員的教育訓練。
這麼做,江榮原認為是品牌長期經營的不二法門。雖然短期內提高成本,也犧牲了營收成長,但是阿原肥皂之後幾年均保持每年2成以上的成長,即使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也不例外。這證明阿原通路「換檔」的操作奏效,先將拳頭拉回來再打出去,品牌的力道更強。
隨著銷售量增加,江榮原曾考慮用機器裁切、包裝肥皂,一台機器運轉2小時,等於6個人整天的產量。不過,經過思考後,他認為用手工包裝、裁切後,粗糙的切痕、印在肥皂上的「指紋」,才是阿原肥皂最大的特色、最有人情味的表現,因此,至今不改初衷,沿用「手作」。
「企業的責任是賺錢,但是品牌如何才能做得起來?就是要說一套,做的也是同一套!」江榮原語重心長的說。
跨足餐飲界,傳承在地文化
土地倫理、勞動力美學......,是江榮原近幾年常對外提起的詞彙。仔細探究,其實他想販賣的,不僅是手工肥皂,更是在地文化傳承與質樸美感。
目前阿原肥皂在國內已有18個專櫃,海內外實際銷售據點800個。2011年,首間直營店「阿原本鋪」開張,除了販售手工肥皂,還販售由研發中心開發的牙膏、漱口水、食用油及茶包,2012年6月更進軍餐飲業,在淡水老街開設結合商品販售的複合式餐廳。
江榮原解釋:「這是阿原肥皂轉型的第一步,承襲以往對天然的堅持,我希望用更多台灣產品貫徹理念。」他也在2008年開始,每年將獲利10%投資在產品研發,作為與其他後發品牌差異化的武器。
阿原肥皂重視在地化傳承的理念,展現在不少細節上。
例如,江榮原放棄多數製造業強調「廠辦合一」以減少成本的做法。雖然在紅樹林成立辦公室,工廠卻依舊留在金山與三芝的鄉下,盡量接近在地作物,進行在地生產。這兩處工廠聘用當地居民,包括退休的漁夫、回鄉青年或二度就業的媽媽們,也因此提高了當地就業率。
2012年夏天,阿原肥皂在香港開設第一間海外直營店,這是品牌邁向國際化的另一個里程碑。江榮原的人生也因為「向後轉」,出現了比原來更開闊的風景。
轉載自 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45036&page=5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
留言列表